碧螺春是我国传统名茶之一,产于江苏省苏州市太湖洞庭山一带,因此也被称为“洞庭碧螺春”。碧螺春有着1000多年的历史,唐朝时就被列为贡品,古人还称它为“功夫茶”或“新血茶”。
碧螺春的品质得益于其独特的生长环境,洞庭山是闻名的茶、果间作区,茶树与桃、李、梅、橘等果木间种,形成了茶吸果香,花融茶叶的特色。加之太湖周边气候温和湿润,为碧螺春提供了得天独厚的生长条件。


碧螺春的采摘和制作过程非常精细,采回的芽叶需进行精细的拣剔,且需当天采摘当天炒制。其主要的制作工序包括杀青、揉捻、搓团、显毫、炒青。炒成后的干茶条索纤细,卷曲如螺,白毫毕露,银绿隐翠。
碧螺春茶叶在冲泡后,杯中白云翻滚,清香袭人,其口感鲜爽生津,有回甜之感,以其芽细嫩、色鲜艳、香鲜浓、味鲜醇的特点,享有“一嫩三鲜”的美誉。汤色清绿明亮,茶叶在水中徐徐舒展,上下翻飞,展现出其独特的魅力。
茶叶中含有儿茶素、胆甾烯酮、咖啡碱、肌醇、叶酸、泛酸等成分,具有醒脑提神、利水消肿、防暑降温等功效。也有研究报道茶叶可能有潜在的抗肿瘤转移功效。


肿瘤转移是肿瘤导致死亡的主要原因,是临床治疗上不得不面对一个非常棘手问题。从目前的科学研究理论来看,肿瘤转移主要有以下几种机制:
一、蔓延理论:即肿瘤细胞可以直接从原发肿瘤部位向周围组织扩散,侵犯并破坏周围正常组织,导致肿瘤不断增大并扩散到周围组织器官。该理论认为原位瘤是转移瘤形成的基础,及时切除原位瘤可以有效防止转移瘤的发生。
二、播种理论:在原位瘤生长的过程中,肿瘤细胞从原发肿瘤部位脱落,并通过血液或淋巴液种植到其他部位的器官或组织上,从而形成新的转移灶。因为原位瘤会释放抑制因子,这些小转移灶一般以静息态存在,一旦原位瘤被切除,这些小转移灶因抑制作用解除,会唤醒并生长成更大的肿瘤灶,该理论目前在多种肿瘤细胞系上得以证实。
三、干细胞理论:认为部分细胞在原始态已经嵌入了肿瘤基因,这类细胞被称为肿瘤干细胞。这些细胞长期处于休眠状态,当机体受到长期的不良刺激,会被激活而发展成肿瘤细胞。该理论认为健康的饮食,良好的生活习惯,轻松的精神状态可以大大降低肿瘤的发生和转移。
总体来说,肿瘤转移机制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涉及多种因素和机制的相互作用。在临床前研究中,Lewis肺癌细胞(LLC)模型被广泛应用于抗肿瘤转移药物的筛选。



前面提到茶叶可能有潜在的抗肿瘤转移的功效,本公司研发团队利用该肿瘤转移研究模型对各个品种的茶叶进行活性测定,发现碧螺春有一定的抗肿瘤转移活性。
进而以碧螺春为切入点,筛选了一系列不同炒制工艺的碧螺春,终于得到一款可以明显抑制小鼠肿瘤细胞转移的碧螺春茶叶,并在反复的双盲试验中得以确认。
我们发现模型小鼠连续3周每天“饮用”不低于100mg/kg该碧螺春茶叶泡制的茶水,能有效降低LLC肿瘤细胞在小鼠肺部的转移灶数量。与对照组相比,平均抑制率达到了33%,具有显著性差异(p<0.01)。
此肿瘤转移研究模型稳定可靠、重复性好,我们可以提供给有兴趣的客户自主探索、验证自用茶叶的抗肿瘤效果。